<label id="u6k9k"><xmp id="u6k9k">
<label id="u6k9k"><samp id="u6k9k"></samp></label>
  • <label id="u6k9k"><samp id="u6k9k"></samp></label>
  • <bdo id="u6k9k"><meter id="u6k9k"></meter></bdo>

    <span id="u6k9k"></span>

    <bdo id="u6k9k"><meter id="u6k9k"><bdo id="u6k9k"></bdo></meter></bdo>
      <label id="u6k9k"><legend id="u6k9k"></legend></label>
      <center id="u6k9k"><optgroup id="u6k9k"></optgroup></center>
      熱門旅游目的地: 北海旅游 | 德天旅游 | 桂林旅游 | 巴馬旅游 | 越柬旅游 | 南寧旅游 | 港澳旅游 | 云南旅游 | 北京旅游 | 海南旅游 | 四川旅游
      南寧旅行社11月12月超值旅游線路
      關(guān)注我們:        新浪微博          騰訊微博
      聯(lián)系我們

      電話:0771-2808233 2843309
      電話:0771-2819966 
      傳真:0771-2267278 
      地址:南寧市興寧區(qū)新民路
                40號廣西旅游大院
      客服一電話:13377008365
      客服二電話:13377189021
      客服三電話:13377179152
      客服四電話:18977783630
      注:以上手機號均為微信號

      廣西壯族的“那”文化解析
      作者:    文章來源:http://m.phaeton-center.com    更新時間:2010-12-13    訪問次數(shù):

           壯民長期過著較低水平的自給自足的生活。土地像有無盡的魅力,把他們緊緊地拴住。久而久之,就逐漸養(yǎng)成了他們安于現(xiàn)狀,不求進取的思想惰性和安土重遷,知足常樂的平庸習(xí)慣,造成他們眼光短淺,只顧眼前,不考慮未來以及缺乏商品意識等等。由于滿足于小農(nóng)經(jīng)濟,因而使整個壯族地區(qū)的經(jīng)濟和社會發(fā)展相對滯后于沿海經(jīng)濟發(fā)達(dá)地區(qū)。當(dāng)然這樣的滯后,不能歸咎于農(nóng)民,它是當(dāng)時的土地所有制造成的。廣西壯族民間流行這樣一首《罵土官》的民歌:
          土司官,土霸王,

          他是村中兩腳狼,
          長工日割四擔(dān)谷,
          還要人交四兩蝗。
          世上珍饈他嘗過,
          新娘貞節(jié)遭災(zāi)殃,
          反就存,順就亡,
          六月飛霜進班房;
          滔天罪惡終有報,
          山澗泉水葬閻王。(:《中國歌謠集成.廣西卷》第59頁,中國社會科學(xué)出版社,1992年。)
          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土司制度的進步性逐漸消失,它的腐朽性與反動性越來越明顯,它帶給農(nóng)民只有災(zāi)難與痛苦,這首民歌以對立的態(tài)度詛咒它,表示要鏟除它,說明土司制度已經(jīng)走向衰亡。

        壯族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稻作民族,在長期發(fā)展過程中,曾經(jīng)創(chuàng)造過輝煌,如從野稻中培育出糧食品種,營造出別具風(fēng)格的干欄建筑等,使許許多多人受益。總之,無論在物質(zhì)文化上,還是精神文化上,都給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(xiàn)。在時代即將邁向新世紀(jì)的時候,回顧一下過去,對于走向未來,是有意義的。 
          家耕的生活,單純而重復(fù),每天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一年四季,春種夏鋤秋收冬藏,年復(fù)一年,周而復(fù)始。人們被土地束縛著。光緒《鎮(zhèn)安府志》稱:在德保、靖西、那坡一帶的壯家“男婦專業(yè)耕種,別無生活”。“土民惟知務(wù)農(nóng),不學(xué)工匠,不習(xí)商賈。”嘉慶《西隆州志》說,在隆森地區(qū),人們風(fēng)尚淳樸,“種稻山嶺,不事商賈”。民國《龍州縣志》曰:“土著之人皆沈迷于賤商”,“下凍鄉(xiāng)村農(nóng)民分秧種田,絕少閑暇,工商之業(yè)無人過問。”

           今天,中國歷史已進入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建設(shè)的新時期,全國各族人民正豪情滿懷,邁向21世紀(jì)。在現(xiàn)代化建設(shè)中,我們應(yīng)該從壯族那文化的歷史傳統(tǒng)中,吸取豐富的經(jīng)驗,發(fā)揚重視農(nóng)耕,自強不息,艱苦奮斗等積極的思想因素,克服因襲守舊的觀念,進一步解放思想,同心同德地去創(chuàng)造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          本文所說的“那”文化,有鮮明特色。“那”,即壯族語:na,意為“田”和“峒”。最初可能指水稻田,而峒,指周圍有山的一片田。那,后來便泛指田地或土地。那文化,即壯族的土地文化,以及與此相關(guān)聯(lián)的文化。
          那文化影響深遠(yuǎn),幾乎每個壯人都有一個那文化的情結(jié),歷史上的每一件大事,都可以看到那文化的影子。
          腳踏實地 力大無比
          這里先從神話故事說起。
          在古希臘神話里,有一位叫安泰俄斯的巨人,是地母的兒子。他只要身體不離開自己的母親——大地,就能從大地那里不斷吸取新的力量,便會力大無比,不可戰(zhàn)勝。
          無獨有偶,在壯族神話里,也有一個安泰俄斯式的人物,他叫布伯。他帶領(lǐng)人們在耕種土地。因為與天上的雷王鬧矛盾,雷王便不給雨水,使大地旱了三年,人們苦不堪言。幾經(jīng)斗爭,雷王還是不開放天河,于是布伯便把雷王引出天門,不可一世的雷王終于從屋頂上摔下來,被布伯擒住,關(guān)在谷倉里,并準(zhǔn)備把他用鹽腌了吃掉。
          布伯為什么能抓住會飛翔的雷王呢?這是因為他腳站在大地上,從大地吸取力量,化為智慧,而當(dāng)他一旦離開了大地,便遭雷王所害。不管怎么說,布伯是一位英雄,他留給人們的教訓(xùn)是深刻的。
          神話是歷史的三棱鏡,其總是折射出時代的面影。這個面影往往因為年代的久遠(yuǎn)而變得模糊不清,甚至相當(dāng)隱蔽,不易把握。
          著名學(xué)者拉法格曾精辟地指出:“神話既不是騙子的謊話,也不是無謂的幻想產(chǎn)物,它們不如說是人類思維的樸素和自發(fā)的形式之一。只有當(dāng)我們猜中了這些神話對于原始人和他們在許多世紀(jì)以來喪失掉了的那種意義的時代,我們才能理解人類的童年。”(:拉法格《宗教與資本》第2頁,三聯(lián)書店,1963年。)
          盡管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“思維的樸素和自發(fā)的形式”,但這種思維,總是植根于一定的現(xiàn)實,也就是它來源于當(dāng)時的社會存在,總是為解答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問題而作出的思考。因此,它“不是騙子的謊話”,“也不是無謂的幻想產(chǎn)物”,它有著實在的內(nèi)涵。而這個內(nèi)涵往往又是具體的,與時代、與群體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正如古人說:“神不歆非類,民不祀非族”(:《左傳.僖公十年》。)神靈不接受“非類”的供奉,人們不會祭祀“非族”,人們的思維當(dāng)然也不會超越本類和本族的。

          就拿斗雷王的布伯來說,他是稻作民族所創(chuàng)造出來的民族神話里的英雄,他為了維護從土地中所得的收獲,一次又一次觸怒了雷王,又一次又一次戰(zhàn)勝了雷王。雷王因為不事稼穡,不懂土地,一再上當(dāng)受騙;布伯從事農(nóng)耕,熟悉莊稼,了解土地,以自己的經(jīng)驗與智慧,使雷王吃了啞吧虧,后來又引誘雷王下來把他抓住。布伯的行為,表現(xiàn)了壯族的先民對土地的依賴與眷戀,利用與崇拜,它在告訴人:有了土地,就有了一切,就能戰(zhàn)勝一切。這是稻作民族的土地情結(jié),因為土地是他們勞作的對象,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基礎(chǔ),舍此,一切都無從說起。
          當(dāng)時人們的一切活動,都是與土地密切相聯(lián)系,如果布伯的故事,還不足以證明這一點的話,那末,看看壯族神話中兩次造人的故事,就更清楚了。
          第一次造人是被壯族稱為始祖母的姆六甲完成的。姆六甲覺得整個世界只有她與布洛龍兩個人太寂寞了,于是都用自己的尿水,和著泥土捏出一個個小人,經(jīng)過七七四十九天,當(dāng)這些泥人活了時,到處亂跑亂叫,叫也叫不住他們,姆六甲便到樹林里采集很多洋桃和辣椒,向人群中撒去,這些活著的泥人便來搶,結(jié)果搶到辣椒的便是男人,搶到洋桃的就是女人。從此,這宇宙間才有男人和女人出現(xiàn)(:藍(lán)鴻恩《神弓寶劍》第2頁,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,1985年。)。這個故事最突出的一點是,人是從土里出來的。
          第二次造人是伏依兄妹完成的。雷王打開天河,瀉下滔天洪水,淹死了大地所有的人,只剩下躲在葫蘆里的伏依兄妹兩人。后來,伏依兄妹結(jié)婚,不久生下一個肉團團。這肉團團沒有眼、嘴、手、腳,不知是鬼還是怪,伏依兄妹便用刀把肉團團砍碎,往山下一撒,結(jié)果變成了許多人。人類就這樣繁衍下來了(:農(nóng)冠品、曹廷傳編《壯族民間故事選》第1集,第182425頁,廣西人民出版社,1982年。)
          這個神話中的一個關(guān)鍵情節(jié),是伏依兄妹用刀把肉團團砍碎,往山下一撒。也就是說,這些被砍碎的肉團團,只有撒到山下的大地上,才能變成人。韋其麒的《壯族民間文學(xué)概觀》里,還記錄另一些說法:伏依兄妹沒有結(jié)婚。為了繁衍人類,兩兄妹用茅草扎成一個個草人,然后叫草人站起走路而變成人;或是兄妹用黃泥做成千萬個泥人,然后在每個泥人身上滴下一滴鮮血而變?yōu)橛醒腥獾娜恕_@些說法,大同小異,但始終離不開土地。泥人不接觸大地,不能變成人。人是土地養(yǎng)育的,離開土地便不能成長。這與姆六甲以土造人是一脈相承,又有了進一步的發(fā)展。
          兄妹通婚再造人類在各個民族都普遍流傳。但各民族神話強調(diào)的側(cè)重點有所不同。唐人李冗《獨異志》卷下曰:“昔宇宙開初之時,只有女媧兄弟二人在昆侖山,而天下未有人民,議以為夫婦,又自羞恥。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,咒曰:‘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;若不使,煙散。’于是煙即合。其妹即來就兄,乃結(jié)草為扇以障其面。今時人取婦執(zhí)扇,象其事也。”
          這個神話是唐人所記錄,并不可能是上古時原來的面貌。這里所強調(diào)的是兄妹結(jié)婚,不合禮儀人倫感到羞恥,“乃結(jié)草為扇以障其面。”這是封建禮教所造成的社會心理與行為。它不像壯族兄妹結(jié)婚神話那樣,帶有鮮明的農(nóng)耕文化的色彩,烙上那文化的明顯印記。
            土地情結(jié) 左右行為
          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,土地是最寶貴的財富,誰擁有土地,誰就富有。因此,誰都想擁有屬于自己的土地,并希望種好這個土地,從而獲得好收成。為此,人們的生產(chǎn)和生活,都以土地為轉(zhuǎn)移,以農(nóng)耕為一切行動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,其最明顯表現(xiàn),便是以田定居,以田論人,用田取名,為田設(shè)神,等等。
          壯族的村落多數(shù)是依山臨水,面對著田地,當(dāng)然,后來才有人居住的大石山區(qū)已沒有這種選擇的余地了。這種布局是從有利于生產(chǎn)和生活而來的,這便是以田定居。
          據(jù)《康熙字典》、《辭海》和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等的解釋,“畈”是方言,即成片的田,經(jīng)過開墾能蓄水的稻田。稱田為畈,應(yīng)是古越語,是壯傣語的基本詞匯。“壯族稱其居住的聚落為‘板”(或畈、曼),是源于其先民所開墾耕種并賴以生存的‘田’,這是因為壯族及其先民的聚落的出現(xiàn)緣自人們的定居生活,而其定居生活的前提條件是稻作農(nóng)業(yè)的產(chǎn)生和發(fā)展。稻作的主要載體是人們開墾的水田,為了方便耕作與管理,人們必須依田而居,據(jù)田而作,故而形成了有田就有人居住的聚落……并且構(gòu)成了田即上村、村即是田的形象性類比思維模式和地名的命名方式。故而傣族聚居的西雙版納(與板、那同音同義)將二者合稱為‘版納’,而且稱為‘布那’(種田的人),泰國的泰族則稱村落為‘布板’(種田人聚居的地方),其義相同,以‘板’作為聚落名,與壯族地區(qū)常見的以‘那’(亦指‘田’)冠村名的來源和含義是相同的,皆來源于其先民開墾耕種并賴以生存的稻田。”(:覃彩鑾《壯族干欄文化》第4043頁,廣西民族出版社,1998年。)
          現(xiàn)在保留下來的以這種方式命名的地名很多,特別是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,可以說是比比皆是,大至縣市鄉(xiāng)鎮(zhèn),如那坡、那馬、那陳,小至村屯弄場,含“那”字的地名,廣西有1200多處。這種以那命名,多來自那的特點和性質(zhì),如那翁(na ong),即濫泥田;那江(na jiang),地處中間的田;那波或那(na bo),泉邊的田;那雷(na do:i),土嶺田;那達(dá)(na ta),河邊田;那六(na lok),水車(灌溉)的田;那樓(na lou),我們的田;那班、那曼、那板(na ba:n)村寨田;那官(na kun),官田;那馬(na ma),養(yǎng)馬田;那昌(na tsang),工匠田;那筆(na plt),養(yǎng)鴨田;那懷(na vai),養(yǎng)水牛的田,等等(:覃乃昌《壯族稻作農(nóng)業(yè)史》第6869頁,廣西民族出版社,1997年。)

          這些地名皆離不開“那”和“板”字,從中可以看出,地名與耕種的田地總是聯(lián)結(jié)在一起的,可以說,沒有這些可耕種的田,也就沒有這個地名。為這些地方命名的人,是最先開墾這些田的壯族先人,他們約定俗成,無論在何時何處為地方、村寨命名都遵循著這同一的法則,依據(jù)著同一的模式,即以“那”為冠,或以“畈”為首。
          他們是墾荒者,是種田人,飽嘗過篳路襤褸以啟山林的辛勞,深知田地來之不易,覺得田地太寶貴了。這樣命名的思路,表達(dá)了他們對田地的珍惜、眷戀,而這種自然地形成的土地情結(jié),是那樣的牢固,那樣的深沉,那樣的刻骨銘心,以致千百年來,它一直左右著人們的行為。
          壯族神話《媽勒訪天邊》就是一個生動的證明。懷著身孕的母親,決心用兩輩的生命去“訪天邊”,——探索與開發(fā)那遠(yuǎn)方的土地,開拓未來的生活。這個神話另一個說法是“媽勒訪天腳”(:藍(lán)鴻恩《神弓寶劍》第44頁。),更清楚地點出媽勒尋找的是土地。雖然途中經(jīng)歷千難萬險,但每到一個地方,人們都深受感動。大家都幫助他們解決途中的困難,鼓勵他們堅持走下去,為人們找到天邊的土地。走了幾十年,母親老了,終于走不動了,叫兒子繼續(xù)向前進。兒子滿懷信心地說:“媽呀!我要走完你沒有走完的路,一直到把天邊找到!”說完,他一個人又繼續(xù)向前走了。了解了壯族開田拓地的艱難困苦的歷史,就不難理解這個神話的歷史內(nèi)涵和沉重的歷史感。它凝固著民族的土地情結(jié)。
          土地是稻作民族的命根子。他們靠田吃飯,同時也靠天吃飯。在生產(chǎn)力低下,科技水平不高的年代,天災(zāi)人禍,使種田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,于是他們往往把溫飽寄托在神靈——“田神”身上,希望田神能確保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。這是種田人的土地情結(jié)又一曲折表現(xiàn)。
          田神,后來又與“社神”合二為一。社神可能是中原的華夏神。西周時,以25戶人家為一社,每社立一社神,以祈全社人畜平安。《風(fēng)俗通義.祀典》曰:“社者,土地之至,土地廣博,不可遍敬,故封土以為社而祀立,報功也。”又《禮記.郊特性》:“社,所以神地之道也。地載萬物,天垂象。取材于地,取法于天,是以尊天而親地也。”可見,在漢代,“社神”已有了土地神的職責(zé)。這就為地神與社神的融合找到依據(jù)。廣西“左江流域各縣將祭社神和祭土地神合二而一,故社節(jié)又稱之為‘土地節(jié)’。德保、大新等縣以二月初二的春社為‘土地公誕’,八月初二的秋社為‘土地婆誕’。”(:新編《廣西通志.民俗志》第313頁,廣西人民出版社,1992年。)社神名存實亡,這表現(xiàn)壯人土地情結(jié)的強烈。
          祭土地神的內(nèi)容,不外是“春祈秋報”,春祭時祈求年成豐收,秋祭,在收割后回報神靈的庇佑。春秋兩祭,既隆重又熱鬧,既娛神更娛人。
          民國《桂平縣志》:“二月二日春社,鄉(xiāng)民祭社祈谷,聚飲社壇,歡聲四達(dá)。飲后分胙(祭肉),宰肉必均。傍晚,耆老酩酊言旋。唐人詩:‘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歸。’同此景象。”“八月二日秋社,鄉(xiāng)人酬神,飲酌如春社之儀。”又民國《上林縣志》:“村各社壇,壘甕為社,立石為主,樹之以榕。二月初二為頭社,次及四、六、八、九等月皆祀社。十月收成,延巫就社壇建平安醮,禳災(zāi)逐疫。”這些經(jīng)過文人記錄加工整理的記述,多少還保留某些“社”的痕跡,因為這些大多是“官社”,講究保持“古風(fēng)”。如康熙《貴縣志》載:“春社,二月上戊日,縣官祭官社。城廂居民則于初二日醵錢(集資)市酒肉,祀各壇里社。久長聚歡,申約告誡乃散。村落祈谷亦然。秋社舉行如春社。”
          在壯鄉(xiāng)里種田的壯人,社日祭的是完完全全的土地神。比如龍勝縣龍脊鄉(xiāng),春社時,大家集資殺豬供奉土地,村人不下田勞動,聽老人唱“古緣歌”,講解農(nóng)作物耕作時間和方法,傳授耕作經(jīng)驗。老人們唱的“古緣歌”,大意是這樣的:“正月來,什么叫天下,不分晝和夜,這就是世界;/進入二月二,田地翻新泥,畬地要翻土,水田要挖齊;/三月清,杜鵑催早春,不分晝和夜,遍天下悲鳴。/四月明:犁耙掛上肩,做工莫嘔氣,勞動天下人。/五月定:老農(nóng)耕平田,看誰說硬話,收割賽米糧;/六月節(jié):出農(nóng)找米吃,不論谷和米,得些就吃些;/七月七:頭尾實難測,雙筷和只碗,兄弟和過日。/八月去欠日,尋個中印日,九月收谷種,稻谷滿倉實。/雞毛遍地擺,過個豐年節(jié)。”(:《廣西壯族社會歷史調(diào)查》第1冊,第131132頁,廣西民族出版社,1984年。)唱的全是農(nóng)村的家常事,與農(nóng)耕息息相關(guān)。
          土地廟也是最簡單最樸素。上思縣那蕩鄉(xiāng)每村屯都有一個土地廟,設(shè)在村頭路邊,用磚瓦蓋成小屋,高3尺寬3尺,屋內(nèi)無神(),只用一張紅紙貼于墻的正面表示土地公之位。村民認(rèn)為土地公為一村之主,深信他的權(quán)威,按時進行祭拜,一年一小祭,三年一大祭。在他們的心目中,土地公是與他們最接近,也是最值得信賴的神。當(dāng)?shù)剡流行這樣一個傳說:六浪村有一個姓馬的老頭,生有九個兒子,兒子們長大后,分家各自過著奢侈生活。有一年除夕,馬家老頭子沒有飯吃,而九個兒子,一個推一個,都沒有請父親吃飯。老頭子憤怒地罵道:你們成家立業(yè),有吃有用,就不理老子了。結(jié)果,他把所有分給兒子們的田收回,發(fā)給村中貧窮人家耕種。村里的人認(rèn)為老頭為人好,大家供養(yǎng)他,并在他死后,立廟紀(jì)念他,六浪村從此有了土地廟(:《廣西壯族社會歷史調(diào)查》第3冊,第116頁,廣西民族出版社,1985年。)
         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,在壯人眼里,誰給他們土地耕種,誰就是“土地神”。土地神與他們最貼近,最相知,因而有的壯人干脆把土地神請到家里,在家里立神位,使自己能時刻與土地神相處,得到庇護。如宜州洛東鄉(xiāng)每家正廳神龕上,除供奉“天地君親師”、莫一大王、本家祖先和灶君外,還供奉土地公(:《廣西壯族社會歷史調(diào)查》第5冊,第63頁,廣西民族出版社,1986年。)

          人們把自己的命運與土地神緊密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,給土地神賦予了更多的職責(zé)——既保土地豐收,又護家宅平安。土地神不僅世俗化、鄉(xiāng)土化,而且是壯民族土地情結(jié)的具體化,或者說是一種物態(tài)化。
          擁土為官 以土役民
          論述壯族的那文化,必然要涉及土司制度。土司制度起源于唐宋,盛于元明,清代逐漸衰落,從興起到終結(jié),不足千年,但影響卻是巨大而深遠(yuǎn)。土司的長官主要由壯人充當(dāng),如右江流域的岑氏、黃氏、趙氏、儂氏土司,以及紅水河流域的莫氏、韋氏土司等,都是壯族勢力較大的土司。
          顧名思義,土司以“土”字當(dāng)頭,又稱“土官”。他們是最大的土地?fù)碛姓摺K麄円坏┑玫街醒胪醭拇_認(rèn),轄區(qū)內(nèi)的“尺寸土地,悉屬官基。”(:《白山土司志》卷17,《詔令》條。)土司沒有薪俸,他們靠土而活,擁土為官,以土役民。他們把最好的土地劃為“官田”,稱為“養(yǎng)印田”、“蔭免田”,由農(nóng)奴耕種,以此來維持生活和公務(wù)活動。土司以下的大小土目,也領(lǐng)有自己的土地,稱為“目田”、“哨田”或“亭田”,也由農(nóng)奴耕種。土司的家庭,還有“份田”,由“莊丁”耕種。此外,還設(shè)置名目繁多的“役田”:“抬轎田”(耕種此役田的農(nóng)奴,要為土官或過官員出伕抬轎)、“挑水田”(為土司衙門挑水)、“馬草田”(為土司衙門割草喂馬)、“柴薪田”(為土司供應(yīng)柴草):“石匠田”(為土司建造陵墓)、“墳田”(為土司清掃上墳路徑、修割墳雜草)、“竹器田”(為土司制造竹木家具)、“煮粽田”(為土司采葉子包粽)、“看貓?zhí)铩?/SPAN>(為土司看守供品,防貓偷吃)、“趕鳥田”(為土司看曬場,防鳥偷吃糧食)、“鼓手田”(為土司的紅白事當(dāng)吹鼓手)、“打炮田”(為土司紅白事打地炮)、“旗田”(為土司扛大旗)、“山羊田”(為土司獵取山羊)、“打傘田”(為土司出巡時打傘)、“針線田”(為土司家縫制衣被)、“點香田”(為土司太廟上香)、“斟酒田”(為土司吃飯斟酒)、“殺豬田”(為土司殺豬,防豬牛踐踏禾草)、“殺雞田”(為土官殺雞鴨,向各戶派要雞鴨)以及“茶水田”、“跪禮田”、“吹號田”、“買辦田”、“廚房田”、“媽媽田”、“梳妝田”、“驛站田”等等。總之,土官的衣食住行、婚喪嫁娶等一切需要,都可以通過土地去換取,而農(nóng)奴、田丁等則通過為土司服勞役換取土地,養(yǎng)家活口。
           土司制度是以土地為根基建立起來的,擁土為官,以土役民,這在一定程度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,促進了土地的開墾,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,刺激了生產(chǎn)力的發(fā)展,同時,也進一步強化了全民族的土地意識,這是土司制度具有一定生命力的根本原因,也可以說這是土司制度的進步性。
          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。土司制度在一定時期的進步性,是以廣大封建農(nóng)奴與田丁在經(jīng)濟上被超常剝削,政治上失去獨立人格,思想上不自由等為代價的。列寧(在談到農(nóng)奴制時)曾經(jīng)指出:“農(nóng)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是這種經(jīng)濟制度的條件。如果地主沒有直接支配農(nóng)民個人的權(quán)利,他就不可能強迫那些得到份地而自行經(jīng)營的人來為他們做工。”(:《俄國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》,《列寧全集》第3卷,第153頁。)壯家的土司制度,正是這樣的,它幾乎剝奪了農(nóng)民的一切。

        電話:0771-2808233 2843309 2819966 13387712006    舉報熱線:13387712006
        辦公地址:廣西南寧市興寧區(qū)新民路40號廣西旅游大院(點擊查看地圖
        郵編:530012 
        南寧旅行社網(wǎng)站-廣西旅行社提供廣西旅游,南寧旅游,巴馬德天,越南旅游,國內(nèi)旅游,出境出國港澳旅游,旅游簽證等旅游服務(wù)。        
        曾獲評廣西十強國際旅行社、廣西五星級旅行社等。營業(yè)執(zhí)照:450000000007491  組織機構(gòu)代碼:19822519-7  稅務(wù)登記號:450100198225917
        法人代表:陳怡聞 經(jīng)營許可證號:L—GX—CJ00013 營業(yè)執(zhí)照地址:廣西南寧民族大道45號金融大廈A座4樓 質(zhì)監(jiān)部:0771—2838878
         桂ICP備10004884號-20 copyRight 2010-2011 m.phaeton-center.com All right Reserverd 版權(quán)所有:南寧中國青年旅行社(南寧旅行社)
        聲明:本站部分圖片或文章來源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害版權(quán)問題,請與我站聯(lián)系,本站立即刪除.若您未提任何異議,本站將視為允許刊登您的作品.
         
      • 官方微信
      • 官方微信
  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: 好了av第四综合无码久久|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| 久久青青草原综合伊人|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| 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|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|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|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| 99久久综合给久久精品|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|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|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|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|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| 天天综合日日噜噜噜|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|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婷婷| 亚洲精品第一综合99久久|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|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|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`| 91精品国产综合久| 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|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|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| 丁香五月天综合缴情网|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|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| 色欲人妻综合AAAAAAAA网|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|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|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|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| 久久香蕉综合色一综合色88|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|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|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|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五月婷|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|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|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|